马克思主义学院
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建校之初成立的“政治教研组”,历经了“马列主义教研组”“马列主义教研室、德育教研室”“马列主义教研部、德育教研部”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”等发展阶段。1992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,后又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,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,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2010年哲学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。先后成立社会科学系、社会工作系、经济与政治法律系,2003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后,先后更名为经济政法学院、政治与社会学院,2010年组建政治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,2015年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。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,承担本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。
学院遵循“尊重教育、学生为本”的理念,恪守“崇德、尚美、博学、笃志”的院训,坚持以教学为中心、学科建设为龙头、本科教育为基础、研究生教育为生长平台,培养“宽口径、厚基础、高素质、强技能”的复合型人才。
截止2019年2月,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,另有校内兼职教师31人,本科生747人,硕士研究生142人。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21人(含校内兼职教授9人),副教授25人;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、硕士学位教师22人;兼职博导3人,博士后导师1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,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,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“五个一批”人才1人,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4人,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3人,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。
学院办学层次较为完整。有1个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专业;有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哲学两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学科教学(思政)专业学位授权方向,同时招收学科教学(思政)在职教育硕士;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。
学院有较高的科研平台。有重庆市“十三五”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;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;市级调研平台重庆市文明创建调查测评中心;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、重庆市微型企业培训基地。
学院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拥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、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;“面向国家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践”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,“三维五步五课堂”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入选2017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和2018年教育部“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”;“欧洲哲学史”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“精彩一课”。“田方林工作室”入选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名师工作室”,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群入选重庆高校市级教学团队,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”入选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作品。“思想政治教育”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,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为校级精品课程,“法学概论”为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。专业特色进一步突显,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11年重庆市高校专业竞争力评估中排名全市六个同专业第一,在2013年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中排名全校文科类专业第一。
学院教师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、以德育德,争做新时代好老师。近年来,1人荣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,1人入围教育部当代教师风采微视频,6人入选教育部和重庆市“精彩一课”,5人获得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。获重庆市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1人,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,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、二等奖2人、三等奖1人,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1人,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、优秀辅导员、优秀共青团干部各1人。7人被评为学校“师德标兵”,4人成为学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,29人次被评为学校“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”,30余人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,1人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,3人获学校“巾帼标兵”称号。
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,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。形成了德育导师、专业导师、技能导师、读书导师、生涯导师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。学生集体、个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80余项,其中,获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,市级优秀班集体13个,市级文明寝室20余个;邓小平理论与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团支部于2010年获“重庆市十佳五四红旗团支部”荣誉称号;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连续三年摘得“五星级社团”桂冠;学生团队先后共7次获得市级、校级辩论赛冠军;连续多年获评重庆市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先进团队。近三年来,学院学生就业率、签约率达到98.5%以上,2013—2015连续三年获“重庆师范大学就业先进集体”;研究生报考率、上线率和考取率连续多年列全校第一位。